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治疗方法 > 真胃变位的诊断与治疗
真胃变位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牛的真胃变位是奶牛常见疾病,多发于高产奶牛分娩前后,左方变位占80%,犊牛少见,一般在断奶前发生右方变位。该病主要造成奶牛的淘汰率增加,生产能力下降,治疗费用增多,给奶牛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将从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等几个方面来概括该病。
关键词:真胃变位;原因;诊断;治疗
前言
奶牛真胃变位(displacementofabomasums,DA)是指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真胃形成机械性转移,是一种消化道梗阻的综合病症。真胃变位分两种类型:真胃通过瘤胃下方移到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称为左方变位;真胃向前方扭转(顺时针),置于肝脏和右侧腹壁之间,称为右方变位,也叫真胃扭转。奶牛真胃变位造成的损失体现在三个方面:治疗费用、育成牛淘汰以及生产能力下降。
国外关于奶牛真胃变位病的最早报道见于年,国内最早报道于年。根据国内外报道,真胃变位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GeishauserTh.等()报道,美国每年因真胃变位而导致的损失在五千五百万到两亿美元。德国的Wolf.V等()调查了德国个农场的头母牛,其中头母牛出现真胃变位,发病率为1.6%。我国近几十年来,奶牛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真胃变位病例报道也明显增加。兽医大学靳朝()报道了42例奶牛真胃变位的临床观察和治疗情况,杭州奶牛公司吴子仪等()报道了23例奶牛真胃变位,中国农业大学齐长明教授()对北京地区收治的例病例做了详细的报道,并提出北京地区成乳牛群真胃变位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8%。吴兴华等在例奶牛真胃变位中,头胎奶牛发病头,占总发病数的86.8%,2-4胎牛发病67头,占总发病数的11.8%,犊牛发病8头,占总发病数的1.4%。在分娩前发病4头,占4.2%。左方变位头,占总发病数的70.0%。
1发病原因
关于真胃变位的发病原因复杂,国外研究的重点开始主要集中在变位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血常规的改变及临床发病规律的分析;近些年,逐步转移到奶牛真胃变位引起的生理生化指标(特别是酶的活性)的改变,并从新陈代谢方面对其发病原因、发病经过和诊断治疗做出了新的解释。国内的研究得出:真胃弛缓是奶牛真胃变位的基础。真胃弛缓,真胃内产气增加并积聚,从而产生浮力使真胃变位。分娩前后造成的腹内空间改变和瘤胃上抬而不能及时复位,给变位创造了外部条件。
Kuiper和Breukink认为,周期性的真胃蠕动停止是真胃变位的主要原因。真胃蠕动减弱或(和)产气过多在产后奶牛发生真胃变位的过程中发生了重要作用。
1.1品种、年龄和生产水平
真胃变位主要发生在黑白花奶牛、泽西奶牛和戈恩西奶牛。德国黑斑牛和黑白花奶牛中,真胃变位的发生具有遗传性。
真胃变位主要发生在头胎奶牛的分娩以后,与头胎牛的发育不全有直接关系。以头胎的奶牛发生率最高,为82.6%,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变位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产犊后第一月是真胃变位的高发期。是因为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把瘤胃从腹底抬高,真胃可转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在左侧,分娩后代谢失调,胃运动减弱,真胃不能及时收缩回位,导致该病的发生。
真胃变位奶牛产后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分娩和分娩后血清孕酮水平突然降低,导致醛固酮作用加强,使得分娩后奶牛出现高血钠低血钾的现象有直接关系。出现肌肉收缩无力、麻痹,引起真胃迟缓、肠蠕动减弱,在真胃内环境改变(VFA浓度增加)的情况下加重真胃迟缓最终导致变位。
另外,繁殖育种方面母牛发情时的爬跨,使真胃的位置暂时由高抬随即下降而发生改变,也是真胃疾病的诱因。奶牛育种方面,通常选育后躯宽大的品种,从而腹腔容积相应变大,增加了真胃的移动性,也增加了真胃变位的发病机会。
1.2营养与代谢
妊娠后期粗饲料供应不足是发生真胃变位的危险因素。粗饲料的质量、数量和种类与真胃变位的发生有关。粗饲料质量低劣,会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从而使瘤胃充满度下降,真胃易发生左方变位。饲喂的青贮玉米越多,真胃变位的可能性越大。
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与奶牛饲喂精料日粮有密切关系。精料在瘤胃和真胃中产生的VFA(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低血钙、代谢性碱中毒和能量负平衡是涉及到与真胃变位发生有关的三个代谢因素。当血钙水平降至1.2mmo1/L时,才会降低真胃的蠕动性;代谢性碱中毒降低了甲状腺受体的敏感性,导致低血钙的出现;能量负平衡发展的深度和持续时间决定了真胃发生变位的风险。
1.3并发性疾病和环境因素
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亚临床型乳房炎和跛行是发生真胃变位的辅助因素。内毒素和炎性介质造成真胃蠕动紊乱直接导致真胃变位的发生,或诱发低血钙而间接导致真胃变位的发生。患真胃变位的牛群常伴发跛行,这是由于跛行引起奶牛采食量下降,从而造成真胃变位的发生。真胃变位发生的环境因素包括季节、气候等因素。真胃变位发生的季节不确定,但一般来说冬季多发。这可能是由于粗饲料贮藏了一冬使其质量下降,从而引起奶牛对粗饲料的采食量下降,结果引起真胃变位的发生。此外,气候条件也影响真胃变位的发生。奶牛在牧场放牧时,降雨、低温以及强风都会增加真胃变位发生的机会。
2临床症状
2.1左方变位
本病大多发生在分娩之后。病初患牛食欲减少,多数患牛食欲时有时无,有的患牛出现回顾腹部、后肢踢腹等腹痛表现;粪便减少、呈糊状、深绿色,往往呈现腹泻;产奶量下降有时甚至无奶,乳汁和呼吸气息有时有酮体气味。左侧肋弓凸起;在左侧肩胛水平线或稍下方,最后1-2肋间可听到真胃蠕动音,同时进行叩诊可听到砰砰音或钢管音。左侧肋弓下进行冲击式触诊,可听到真胃内的振水音。直肠检查可发现瘤胃背囊明显右移。在振水音出现部的稍下方穿刺,可流出具有酸臭味、pH值在4以下的棕褐色液体。尿液检查,呈中度至重度酮尿;病牛瘦弱,腹围缩小,有的患牛左侧腹壁最后三个肋弓区与右侧相对部位比较明显膨大,但左侧腰旁窝下陷。多数患牛体温、呼吸、脉搏变化不大,瘤胃蠕动音减弱,病程长10~30d不等。
2.2右方变位
右方变位多发生在产犊后3~6周,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病牛突然不食,腹痛,蹴踢腹部,背下沉,心跳加快达~次/min,体温偏低,瘤胃音弱或完全消失,下痢,粪便呈黑色。右侧最后肋弓及肋弓下方明显凸起,冲击式触诊该部有振水音。在肷部尤其是凸起部听诊同时进行叩诊,可听到砰砰音或钢管音。在钢管音范围内穿刺,可流出大量带血色(棕褐色)液体,PH值为1-4。直肠检查真胃扩张而后移。尿酮试验呈强阳性。
3诊断
早期诊断就显得非常重要,穿刺和X光检查是很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同时能够判定变位的类型;利用腹部冲击的方法可以判定真胃积液的多少。有利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鉴别钢管音的鉴别。“钢管音”是真胃左或右方变位的特征,是诊断真胃变位的重要依据,听不到“钢管音”,临床上是不考虑是真胃变位,但有“钢管音”不标志着一定就是真胃交位。“钢管音”的产生是叩诊腹腔时。只要有气体和液体存在时.无论是气、液在真胃内,或者是瘤胃麻痹时在瘤胃内、或者在肠管内,或者在腹腔内,叩诊就一定会听到“钢管音”,只不过是听到“钢管音”面积的大小,清脆度,持续性,局限性不同而已。
真胃变位“钢管音”的特征是清脆、持续,局限于肋间,位置较固定。由于真胃积气是逐渐增多,所以“钢管音”面积是逐渐增大,清脆度逐渐增强。左方变位叩诊有“钢管音”的同时,在肋骨与瘤胃之间有距离感。大多数在最后肋骨后缘能看到,也能摸到有个半圆形的真胃气囊。有时当瘤胃极度空虚,加上瘤胃缺乏蠕动时,“钢管音”面积扩大,但在肋间可听到十分清脆的“钢管音”,即可确诊。左方变位有时“钢管音”消失,但确诊必须听到以上特征的“钢管音”。真胃右方变位“钢管音”的特征是清脆、持续,局限于肋间,早期位置偏前较固定,以后,随着真胃积气、积液、体积逐渐增大,“钢管音”面积增大,清脆度增加。大多数在最后肋骨后缘能看到,也能摸到有个半圆形的真胃气囊,在气囊上叩诊,听到的“钢管音”最清脆。病程长了冲击真冒,可听到拍水音,直肠检查可摸到真胃的后缘。
真胃左方变位(LDA)和真胃右方变位(RDA)时血液酸碱度和电解质变化大致范围:
电解质变化的变化。奶牛真胃变位导致采食下降,并且真胃排空障碍,造成一系列的血液中的电解质发生变化。K+无法进入小肠吸收,因此会出现低血钾症。真胃变位后,真胃排空也受阻,分泌的胃液(HCl)无法进入小肠,造成Cl-的大量积聚于胃液中,血氯降低,出现低血氯症。而Cl-是唯一能和Na+在肾小管内被相继重吸收的阴离子。肾小管液内Cl-浓度降低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则以加强排泌H+、排泌K+的方式与小管内的Na+进行交换。Na+被吸收后即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生成的HCO3-结台成NaHCO3,进入血液,可引起低氯性碱中毒。并且,在低血钾时,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排泌K+减少,排泌H+增多,引起NaHCO3的生成和重吸收增多,使代谢性碱中毒的程度加重。血清钙的变化还不是很透彻,曹杰[12]的实验得出前血清钙基本正常,血清镁上升,但差异不显著。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低血钙与真胃变位特别是左方变位有很大关系:产后产前出现低血钙可增加左方变位的发生率。
真胃变位后,病牛拒食精料,有的食欲废绝,迅速消瘦,体蛋白大量动员,并处于能量负平衡状态,导致尿素氮的升高。刘海霞等一山羊为真胃变位模型,当山羊发生真胃变位时,瘤胃的挥发性脂肪酸和血清胃泌素的变化:真胃变位可导致痛胃内容物乙酸/丙酸的比率升高,变位越严重,其比率越高。随真胃变位时间的延长,血清胃泌索的亩量逐渐增加,变位7d后出现显著增加;胃泌素含量的增幅与真胃变位的程度有关。
3奶牛真胃变位诊断的研究
3.1真胃位置的确定
真胃变位病虽然早于上一个世纪末就已记载,但此病直到年才在剖腹探查中确定下来,其原因首先是真胃的正常位置问题,Habel()认为真胃体的位置靠腹中线偏左侧。Sisson()认为真胃是一个沿腹底伸延的囊,前端盲囊为胃底,位于剑状软骨区,一部分与网胃相依附,囊体经瘤胃腹囊与瓣胃之间向后延伸,沿瓣胃后方转向右侧,最后较小的幽门部偏向背侧,于第8或lO肋骨下部与十二指肠相连。Jones()对50头5-8岁奶牛观察,发现29头真胃位于右侧,15头位于左侧,6头在中线,而且这些动物的真胃位置与子宫状态之间没有关系。常规病理解剖,除针对真胃的检查外,真胃很难被发现已经处于交位状态。真胃正常的位置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在网胃和瘤胃腹囊的右侧、瓣冒腹侧和后方,大部分与腹腔底壁紧贴,约与8-12肋骨相对。由于经验不断积累、诊断方法的改进和对真胃及其他脏器的解剖结构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掌握了奶牛真胃变位的一些诊断方法。
3.2内窥镜检查
此种方法对于真胃左方变位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在左侧肷窝中部腰椎横突下方5cm处,剃毛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做一小切口,插入导管针,并与水平线成60度向内下方插入腹腔,在刺破腹膜时应注意不要刺入瘤胃,放入导管针,除去针芯,留下导管,放入内窥镜,检查腹腔。在真胃变位时可见两个间隙,内侧为真胃与瘤胃之间,外侧为腹壁与真胃之间。真胃呈灰色或紫色,可看到呈树枝状的血管。
3.3X光诊断
对患牛进行左右侧位透视检查,详细观察腹部、腹肌后方肠胃的变化。腹部在正常的情况下,透视无特殊的表现,真胃发生变化时,在膈肌后方腹腔中上部有大小不一的液平面,液平面呈静止或上下活动状态。x光诊断和穿刺是很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同时能够判定变位的类型。
4治疗
4.1保守治疗
输液疗法以解毒、促进胃肠蠕动,恢复植物性神经功能为主。输液常用处方如下:促反刍液ml×1;25%葡萄糖ml×1;林格氏液ml×2;维生素C40ml。一次静脉注射,配合维生素B1肌肉注射,3-5天为1疗程。
张国士()等在例自然病例,氢溴酸山莨菪碱和安乃近等药物的平均治愈率为77.7%。由于氢溴酸山莨菪碱具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因此可以松弛紧张的真胃平滑肌,有助于变位的复原。同时,该药还能改善微循环!代谢后很快能从尿中排出,价格低廉,因此可将氢溴酸山莨菪碱在真胃变位发病后9h,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腹腔注药法。先用风油精15g拌水约ml灌服,隔12小时再次灌服一次;用盐酸四环素5g、5%葡萄糖ml×4瓶、10%维生素C50ml、维生素Bml、复方氯化钠ml×2瓶,加热至30度左右,腹腔注射。
饲喂疗法对病牛采取停喂精料和糟粕料,只喂干草和青贮玉米,个别牛同时配合口服消气灵20-30毫升。此法不宜用于急性或极急性的真胃扭转和产后一周内发生的真胃左移,保守疗法的复发率较高。
中药治疗以健脾强胃、补中益气为治疗原则。石维等用榔片、黑丑、大黄等中药配成散剂,用来消食、消水、消气、消滞,服药后达到真胃体积缩小,再依靠网胃的拉动,使真胃回到原来的位置。加减升阳益胃汤以补脾益胃[24:炙黄芪克,党参80克,炒白术80克,广陈皮90克,自茯苓60克,猪苓60克,生姜50克.大枣10克,泽泻克,破故纸80克,川厚补80克,豆蔻90克,苹果仁60克,水煎候温去渣灌服。国内张友春[25]根据中兽医辩证理论提出,真胃左方变位奶牛多表现慢草不食,腹蒲不渴,精神倦怠,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象细陈,甚至泄泻等脾胃虚寒症候,可用“理中汤”加减,选用党参、干姜、炙甘草、黄芪、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枳实等水煎灌服以加速真胃功能的恢复,同时中药还可以消除胃内慢性炎症和浅表性溃疡的愈合。
罗景春等采用漂浮法治疗早期的真胃变位,分类四大2:灌肠,放气,腹腔输药,腔壁按压。
针灸疗法针脾俞穴为主,配取后海、百会、三江、分水、蹄头穴。
4.2滚转法
适用于新患病例,虽然治疗效果不确实,但有时也能获得治愈结果。方法是先使病牛采取左侧横卧姿势,而后再移成仰卧姿势(背部着地,四肢向上),随后以背部为轴,先向左滚转45°,回到正中再向右滚转45°,再回到正中,如此反复左右摇摆约3min,突然停止,使病牛仍成左侧横卧姿势,再转成腹卧式(胸部着地),最后促使起立,检查复位情况。如尚未复位,可重复进行。应用此法时,应事先饥饿数日,并限制饮水,使瘤胃的体积变得越小,其成功率越高。其治疗原理是在以90°振幅的摇摆中,瘤胃内容物逐渐向背部下沉,紧贴脊柱,并再逐渐向左侧腹壁,减轻对变位后真胃的压迫,加之变位后的真胃内蓄积气体,也伴随摇摆而上升到仰卧中的腹底部,最后移向右侧而复位。
转推法治疗真胃左方变位此种方法的适应范围及操作原理与滚转法相似,是滚转法的改进。只用于左方变位,病畜术前禁食禁水一天,右侧着地横卧,前后肢分别保定,助手将牛前肢抬起,呈45度角,术者站于牛的背侧,从左肷部向腹下方推送真胃,约l至2分钟,然后使患畜仰卧,去除保定绳,拾起牛头,使牛正常左侧卧3到5分钟,祁生旺等报道,用转推法比滚转法治愈率明显提高(转推法成功率50%以上)。
4.3手术法
变位已久或与腹壁发生黏连时,须采用手术疗法。手术通路有四种,即左侧手术径路、右侧手术径路、两侧手术径路和腹底部手术径路。首先对手术部位剪毛、剃毛、冲洗,严格消毒后,常规麻醉。
左侧手术径路。在左侧腰椎横突下5~10cm,距离最后肋骨约5cm,作15~20cm长的切口。常规打开腹腔,检查真胃变位的情况,如果变胃较轻,真胃内容物较少时,试图复位,复位无效时,可用带有乳胶管的18#针头穿刺放气(如果真胃积液过多时无效),再进行复位,对复胃后的真胃可行右侧腹壁固定。经上述方法无效时,尤其真胃很大,内容物较多时,此时可切开瘤胃,取出瘤胃内大量的内容物,减轻腹压,用手握住胃管通过网瓣孔、瓣皱孔进入真胃内,通过反复冲洗的方法导出真胃积液。当真胃积液导出后,真胃迅速变小,此时进行复位就比较容易。确认复位正常后,行右腹侧固定,常规关闭腹腔,缝合肌肉、皮肤。手术机动灵活,创伤小,有利于病牛的恢复,但在大体型奶牛有时会出现整复困难。
右侧手术路径。在右腹部正中距3~4腰椎横突25cm处,作约20cm的切口。打开腹腔后,手经网膜上隐窝间口后方、直肠下方,向瘤胃左侧纵沟附近,探查变位的真胃,用带有胶管的针头放气,然后耐心地牵引真胃体至右侧正常位置上(常要反复多次才能成功)。以幽门部的位置为鉴别真胃正常复位的标准,再将真胃固定在右侧腹腔,如果真胃积液积气较多时,通常不易复位。操作简单,创伤小,有利于创口愈合和病牛恢复,但需要将痛牛由左侧卧变为仰卧和右侧卧,其整复过程中需要4~6人协助滚转。
两侧手术径路。先在左侧腰椎横突下5~10cm,距离最后肋骨约5cm,作15~20cm长的切口。右侧切口较左侧术部稍下10cm处,作15cm长垂直切口。通常适用于病期较长,真胃发生黏连时。先切开左侧腹壁探查变位情况,再切开右侧腹壁。左侧助手将真胃向下推送至腹腔底部。右侧术者在腹腔下部,向左侧探寻真胃,辩明是由左侧术者推送过来的真胃后,即握住真胃轻轻的向右侧创口牵拉,两侧术者互相配合,使左移的真胃,整复到正常位置,为防止真胃再次变位,可固定真胃。易于操作,整复、固定真胃方便、成功率高,但需要两组手术人员,且在左右肷部需做较大切口,两术者手进入腹腔牵拉,损伤大、污染机会多。
腹底部手术径路。先将病牛右侧侧卧保定,将两前肢与两后肢分别固定,再使病牛滚转呈仰卧姿势,以牛背为轴心向左向右呈60°反复摇晃3min,突然骤停,病牛仍是仰卧姿势。在剑状软骨至脐部,距白线偏右侧5cm处,作约20~25cm切口,打开腹腔,手进入腹腔内,沿左侧腹壁探查真胃位置,用手臂借助摆动和移动的动作,将其恢复正常位置,将真胃固定缝合在白线旁切口的右侧方。
真胃的固定与缝合。线两端各穿一个直圆针,缝针刺入真胃壁浆膜肌层,距进针点3cm处出针,然后在与真胃浆膜肌层缝合处相对应的腹壁上作一0.5cm皮肤小切口,线两端的直圆针分别经腹膜、腹直肌和皮肤小切口引出体外,作3~4个同样的缝合线,所有缝合线置好后,抽紧缝合线在皮下打结。打结前先置一小压垫,然后分别缝合皮肤小切口。
大网膜固定法,在右侧腰椎横突下方15~20cm处,距最后肋骨一掌处,作一20cm直切口,显露腹腔后,手经网膜上隐窝间口后方,直肠下方向瘤胃左侧纵沟附近,探查变位的真胃体。若真胃臌气,用一带乳胶管的粗针头对真胃穿刺放气减压后,检查真胃与邻近器官有无黏连,若有黏连,应仔细分离。然后左手在瘤胃左侧经瘤胃腹囊下方向右侧腹腔推动真胃,右手在右侧腹腔内经瘤胃腹囊下方抓持真胃体与左手协同,用一拉一推的动作,向右侧腹腔牵引真胃与右侧正常位置上。以幽门部的位置鉴别真胃正常复位的标准。在幽门部上方8~10cm处,将大网膜作一皱褶,用弯圆针带12或18号丝线,穿过折成双褶的网膜,再与相邻的腹膜、腹壁肌肉层进行纽扣状缝合,使大网膜牢固的黏连在腹壁上,以防止真胃再度移位。优点:一是此处的网膜比较薄,韧性大,不易撕裂:二是不会破坏真胃壁,可防止真胃瘘的发生,三是经固定网膜与腹壁固定处粘连紧密,固定确实,且不影响真胃的正常蠕动。
右方扭转的治疗。本病的治疗以采用外科手术整复疗法较为恰当,即于右肷部中央,腰椎横突下方5cm处,垂直切开腹壁20cm长创口,导出腹腔液,矫正真胃位置,使幽门部与十二指肠畅通,缓解碱中毒和脱水现象。
不管是左方变位还是右方扭转经手术治疗后,除按腹腔手术常规护理处,术后为控制感染,可连续应用抗生素治疗;为纠正由于真胃变位所引起的体液及电解质的紊乱,可经口饮水和静脉注射复方氯化钠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积极治疗其它并发症。
手术通路的选择利弊。对真胃变位手术治疗较理想的手术切口还是右侧上切口。此切口牛采用站立保定对牛刺激小,肠管不易脱出,病后期瘤胃空虚,真胃复位也较容易。术后创口愈合快,特别对右方变位,此切口最适宜。只有个别左方变位粘连严重病例矫正真胃失败。腹下切口对左、右侧真胃变位治愈率都较高,但手术需仰卧保定,病畜手术中易发生呼吸困难,对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例易造成术中休克或死亡,且腹下切口术后感染机会多,有时哆开创口,所以酌情使用。右侧中切口除怀疑真胃阻塞或扩张,否则少采用,即使真胃扩张或阻塞,从下切口也可切开真胃,建议少采用中切口。
手术治愈率高低。张国士等手术平均治愈率为71.2%,单纯的左方变位、左方变位或右方变位同时伴有真胃积液、积气、积食时,以左肷窝开口为最佳部位;右方变位积液、积气、积食较少时以右肷窝或腹底部开口较好。
不管是药物治疗组或手术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对患牛禁食,当胃内容物较多,粪便干、量少时可向瘤胃中灌入石蜡油1-2Ml。根据石川高明的研究,真胃变位时病畜出现低氯血症、低钾血症和低钙血症,治疗过程中补充钾、氯、钙效果很好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补钾离子量最好根据化验血液中钾离子浓度经计算所需量而补充。
预防本病就要加强和健全青年牛的瘤胃功能,在发育到适当年龄和体格后才进行初配,防止过早配种。再则,在产前一个月要给头胎牛添加益康,酵母等促进瘤胃发育。产后要防治喝冷水。防止肠道痊挛等。
本文由莫雷付费下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感谢阅读,欢迎分享
北京治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治疗白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