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疾病体现 > 福建省立医院系列病例讨论之罕见病十二
福建省立医院系列病例讨论之罕见病十二
病例讨论之罕见病(十二)
Gitelman综合征二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Gitelman综合征(GS),也被称为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于年由Gitelman等首次提出。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小管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低血钾、低血镁、低尿钙、代谢性碱中毒、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以及正常或偏低的血压。以往GS存在被认为是Batter综合征(BS)的一个亚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GS是基因突变位点与病变部位均不同于BS的一种新疾病,其患病率也远远高出人们的想象。然而Gitelman综合征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常常不易被诊断。现报告我院收治的2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并就相关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
1病历资料
例1,患者男性,42岁。以“反复四肢乏力5个月”为主诉入院。入院前5个月出现四肢乏力,医院查血钾:2.7mmol/L,测血压正常,诊断为“低钾血症”,给予口服补钾治疗后症状稍有好转。此后多次因上述症状医院,监测血钾波动于2.3~2.9mmol/L,血压正常,间断应用补钾药物,四肢乏力可有好转。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好,无恶心呕吐,无慢性腹泻,否认服利尿剂史。生长发育正常,已生育有二子。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检:身高cm,体重51kg,血压91~/70~82mmHg(1mmHg=0.kPa),心肺腹(-),Trousseau征(-),Chvostek征(-)。
生化及内分泌代谢评估:血钾2.1~3.3mmol/L(正常值3.5~5.6mmol/L),钠~mmol/L(正常值~mmol/L),氯94mmol/L(正常值96~mmol/L),钙2.4mmol/L(正常值2.1~2.7mmol/L),镁0.40~0.61mmol/L(正常值0.40~1.20mmol/L),磷1.36mmol/L(正常值0.80~1.48mmol/L),血尿素氮:(BUN)6.0mmol/L,血肌酐(Cr)81μmol/L。尿钾83~.2mmol/24h,尿钠62~mmol/24h,尿氯mmol/24h;尿钙1.2mmol/24h;尿镁0.3mmol/24h。血气分析:pH7.,PaCO.9mmHg,PaO.8mmHg,HCO3-28.9mmol/L,剩余碱4.4mmol/L。24尿游离皮质醇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血PRL、FSH、LH、T、E2正常。血浆醛固酮(立位).88ng/L(正常值65.20~.70ng/L),血浆肾素活性(立位)5.31μg/(L?h)[正常值0.93~6.56μg/(L?h)],血管紧张素I(立位)3.3μg/L,血管紧张素II(立位).49ng/L(正常值55.30~.00ng/L);血浆醛固酮(卧位).21ng/L(正常值65.20~.70ng/L),血浆肾素活性(卧位)5.39μg/(L?h)[正常值0.93~6.56μg/(L?h)],血管紧张素I(卧位)1.77μg/L,血管紧张素II(卧位).34ng/L(正常值55.30~.00ng/L)。
肾脏活检病理(取得肾组织2条):均未见球旁器细胞明显增生。
基因分析: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SLC12A3的6号外显子与8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诊断:Gitelman综合征。
诊断:Gitelman综合征。
治疗:口服或静脉补充氯化钾4~6g/d,血钾上升至3.7mmol/L;加用安体舒通mg/d及潘南金6片/天,血钾升至3.9mmol/L,乏力症状改善。
例2,患者男性,27岁,以“反复双下肢乏力、手足抽搐4年,再发2天”为主诉入院。患者入院前4年因大量饮酒后出现双下肢乏力、手足抽搐,伴四肢麻木,就诊我院门诊,测血压正常,查血钾2.5mmol/L,予补钾等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常有发作性肢体麻木、手足搐搦,每次发作持续约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每2~3个月发作1次。多次求诊我院,发现血钾低,1.8~2.4mmol/L,血钙1.9~2.0mmol/L,血镁0.35mmol/L,血压正常,间断应用补钾药物,乏力可有好转,但手足搐搦、肢体麻木改善不明显。发病以来,患者食欲好,无恶心呕吐,无慢性腹泻,否认服利尿剂史。生长发育正常,已生育有一子。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体检:身高cm,体重60kg,血压90~/60~70mmHg(1mmHg=0.kPa),心肺腹(一),Trousseau征(+),Chvostek征(+)。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钾2.4~2.9mmol/L(正常值3.5~5.6mmol/L),钠mmol/L(正常值~mmol/L),氯95mmol/L(正常值96~mmol/L),钙1.9mmol/L(正常值2.1~2.7mmol/L),镁0.29~0.40mmol/L(正常值0.40~1.20mmol/L),磷1.71mmol/L(正常值0.80~1.48mmol/L),血尿素氮:(BUN)3.8mmol/L,血肌酐(Cr)57μmol/L。尿钾.8~mmol/24h,尿钠~mmol/24h,尿氯~mmol/24h;尿钙1.1~2.0mmol/24h;尿镁2.4~4.5mmol/24h。血气分析:pH7.,PaCO.2mmHg,PaO.5mmHg,HCO3-32.4mmol/L,剩余碱9.0mmol/L。尿β微球蛋白正常。皮质醇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旁腺激素正常。降钙素正常。血PRL、FSH、LH、T、E2、DHEAS正常。磷廓清率:1.75ml/min。血浆醛固酮(立位).56ng/L(正常值65.20~.70ng/L),血浆肾素活性(立位)3.83μg/(L?h)[正常值0.93~6.56μg/(L?h)],血管紧张素I(立位)1.99μg/L,血管紧张素II(立位).88ng/L(正常值55.30~.00ng/L)。
肾脏活检病理(取得肾组织2条):未见或仅见1个肾小球旁器,球旁细胞轻度增生,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Gitelman综合征可能性不能排除。
染色体核型:46,XY,Yqh+。
基因分析:为复合杂合突变,SLC12A3基因的6号外显子的缺失/插入突变,和SLC12A3基因的1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诊断:Gitelman综合征。
治疗:口服或静脉补充氯化钾6~9g/d,血钾上升至3.4~3.5mmol/L;加用安体舒通60mg/d,血钾在37mmol/L,乏力改善,但仍有手足搐搦,加潘南金6片/天后发作减少,Trousseau征(一),Chvostek征(+),复测血镁0.42mmol/L。
2讨论
2.1发病机制
Gitelman综合征的发病基础是由于编码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的钠氯共同转运体(NCCT)的SLC12A3基因突变。年,Simon等首次克隆出编码人NCCT的SLC12A3的cDNA,并将其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6q13,该基因全长约55kb,共有26个独立的外显子。编码噻嗪类利尿剂敏感的Na+-Cl--共转子NCCT属于电中性阳离子-氯离子偶联的共同转运蛋白超家族(SLC12),该家族共9个成员,包括丁尿酸敏感的Na+-K+-2Cl-和K+-Cl-共同转运子。该家族成员具有高度同源的氨基酸序列和可能相似的拓扑结构。人NCCT主要表达在远曲小管(DCT),从肾小球滤过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有5%~10%在此重吸收。SLC12A3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表达于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NCCT结构和(或)功能障碍,后者引起的远曲小管的钠氯重吸收的障碍导致低血容量,常表现为正常或偏低的血压,并可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激活,醛固酮敏感的上皮钠通道重吸收钠离子增加,而管腔负电势的增加促进了钾离子和氢离子的分泌,导致低血钾和代谢性碱中毒。
Gitelman综合征(GS)自年确定致病突变位于SLC12A3基因后,目前已发现余个SLC12A3基因突变位点,包括错义突变、剪切突变、无义突变、读码框位移突变等,其中大部分以错义突变为主,复合杂合突变多于纯合子突变,尚无热点突变发现。Gitehnan综合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大部分患者是复合杂合突变(两个不同的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父源和母源染色体SLC12A3等位基因)。亚洲和欧洲人群的杂合突变频率分别为3%和1%左右,预测患病为1/0~9/00。尽管越来越多的突变位点被发现与Gitelman综合征有关,但仍有高达40%的患者仅有一个突变位点发现。大部分患者是在二个等位基因上有二个不同突变的复合杂合子。
2.2临床表现
GS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理论上其发生与性别无关。然而,最近,有文献报道:欧洲男性患者病情比女性患者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发病年龄早,青少年时的生长延迟,生长速度减慢等。而台湾学者也观察到中国男性低血钾程度比女性患者更加严重。动物实验也有证据表明,正常雌性SD大鼠肾脏的噻嗪类利尿剂受体的表达密度是雄性大鼠的2倍,睾丸切除能显著增加噻嗪类受体的密度,而卵巢切除能显著减少噻嗪类受体的密度。雌二醇能上调卵巢切除的大鼠远曲小管NCCT的密度。这些研究都支持GS的严重程度可能和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关。因此,患者性别可能会影响GS的严重程度。
GS的临床表型有很大的异质性,通常认为是一种病情轻微的失盐性肾病性肾病,患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而在常规体检时发现低血钾,从而进一步被确诊;也可以表现为低血钾相关的易疲劳、软瘫,嗜盐,烦渴、多尿或肌肉痉挛等。部分患者有软骨钙质沉积,表现为受累关节肿胀疼痛,现认为与低血镁有关。GS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期起病,传统观点认为该疾病是一种预后良好,进展缓慢的良性病变,但最近有研究对GS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提出质疑。Cruz等通过对50例成年人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进行标准化全面化的生活质量(QOL)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被调查的患者中均有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嗜盐,夜尿增多,以及明显的低钾低镁血症相关的肌肉乏力和抽搐发作,其中约一半患者自认为有中等到严重程度的症状,少数病例甚至出现严重的表型,如发病年龄早(小于6岁)、发育迟缓、横纹肌溶解、肾功能不全和室性心律失常等。因此,根据QOL评分,GS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同等程度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作为肾性失盐性疾病,饮食习惯和外界环境,如Na+、K+、Cl-、Mg2+等的摄取等等因素,亦可能影响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2.3生化检验及肾脏组织穿刺活检
GS最典型的实验室检测异常包括了低血钾,血钾一般较Bartter综合征低(2.7±0.4mmol/L);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低血镁(血镁浓度低于0.65mmol/L);低钙尿[尿钙排泄率通常低于0.2mmol/mmol血肌酐,极少超过0.5mg/(kg?d)],RAS激活,血压正常或偏低。大部分患者伴有低钙尿,低镁血症。低血镁及低尿钙被认为是GS的特征。然而,这种假设目前受到了LIN等的质疑。他们报道了通过分子学方法诊断为GS的2个家系,在这2个家系中男性患者具有严重的低钾血症,及明显的麻木无力的症状,尿浓缩能力受损,但他们的血镁浓度及尿钙排泄却是正常的。相反地,这个家系中的女性患者,携带有与男性患者相同的突变位点,她们具有明显的低血镁及低尿钙,但是仅有轻微的低钾血症,无明显的临床表现,且尿浓缩功能正常。尽管这只是个小型的家系研究,然而这项研究指出GS的性别可能会影响其表型,并且低血镁与低尿钙可能未必是GS的特征性表现。同时,由于远端肾小管对氯化钠重吸收减少,导致肾性失水失盐,低血容量,故导致RAS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可以增加(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然而,醛固酮正常也并非罕见,可能是由于低血钾对于肾上腺有一个直接的抑制作用。
因此GS的诊断是基于多样性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检验异常。既往认为诊断GS还需行肾脏病理活检,且其病理特征为肾小球旁器增生。但本文二例通过基因分析确诊为GS的患者其肾脏病理肾小球旁器增生并不典型,可见肾小球旁器增生并不是GS所特异的,更为明确的GS的诊断还是需基于对患者的基因分析。此外,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引起的症状和GS相似,因此,诊断之前首先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长期利尿剂、缓泻剂等药物使用史。
2.4治疗及预后
Gitelman综合征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目前GS的治疗主要是纠正电解质和代谢紊乱,缓解临床症状。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的GS患者可以先不予药物治疗,每年随诊1~2次。每次随诊都应该评估患者是否有低血钾症状(包括易疲劳、肌无力、便秘、心律失常等),低血镁症状(包括手足抽搐、感觉异常、关节疼痛、麻木以及肌肉疼痛等)以及血钾、血镁与碳酸氢盐浓度。
所有GS患者都推荐高钠及高钾饮食。通常低血镁较难纠正,同时镁剂腹泻及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限制了它的应用。文献报道GS合并软骨钙质沉着是补镁治疗的指征。国外推荐可使用氯化镁口服以补充肾脏镁离子以及氯离子的丢失,初始,可用3mmolMg/(m2?24h)或4~5mg/(kg?24h),分3~4次口服,从而减轻腹泻等副作用,但仍需要根据血镁浓度来调整用药。对于严重的手足抽搐的情况,可选用20%MgCl2静脉注射(每次0.1mmolMg/kg),并且可以每6个小时重复一次。对于合并软骨钙质沉着的患者,除了补充镁离子外,还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对症,而手术治疗一般是不被需要的。而目前国内大多数采用门冬氨酸钾镁片,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长期的观察。
部分患者通过纠正低镁血症,也能纠正低血钾、酸碱失衡与低尿钙。对于补镁后,仍无法纠正低钾症状的患者,治疗以补钾为主,还可选用醛固酮受体阻断剂如安体舒通、远曲小管NaCl转运阻滞剂如氨苯蝶啶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但运用以上药物需注意监测血压,避免低血压。
对于合并生长及青春发育延迟的严重GS患者,在充分补充镁和钾后,还可予消炎痛以促进此类患者的生长发育。另外,合并心律失常的GS患者,还需就诊心内专科协助治疗。
虽然GS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尚不能治愈;但其预后基本良好。本研究中二例GS患者均是从临床特点、肾脏组织病理活检及基因分析做出诊断,但没有关于家系分析的相关数据,故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遇到类似患者进一步做随访追踪家系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GS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另外,治疗上,本组的2例GS患者均给予补钾和(或)联合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安体舒通等治疗,其肌无力、手足搐搦明显改善,血钾正常,低血镁也有纠正。但这两例患者长期治疗效果如何还有待随诊观察,调整药物。
(本文发表于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作者简介
林纬:在读博士生,以第一作者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论著2篇,以共同作者发表SCI文章多篇,主持在研福建省卫生厅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年参加全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获三等奖,年参加国际甲状腺大会暨美国甲状腺年会作壁报口头发言,年获福建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陈刚: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博导;哈佛大学Joslin糖尿病中心博士后;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糖尿病学会会员,美国内分泌学会会员,美国甲状腺学会会员,美国骨矿盐研究会会员;通过美国内分泌学会内分泌专科医生考试并获证书;担任人民卫生出版社教材《内分泌内科学》和《临床诊断学英文版》编委;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担任JCEM和DiabetesCare审稿专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编委。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