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疾病体现 > 揭开登革热的神秘面纱

揭开登革热的神秘面纱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经4个血清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经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分布最广,发病最多,危害较大的一种虫媒性传染病。登革热临床上主要分为两型:古典型(CDF)和登革出血热型(DHF)。古典型的主要症状以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为主,可伴有皮疹、淋巴腺肿和白细胞减少。此类型传播迅速,可引起较大规模的流行,但病死率很低。登革出血热型(DHF)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较为严重的一种临床类型。目前我国主要的临床类型为CDF,其他型别间发,但应该警惕儿童DHF,有报道称儿童属于DHF的高危人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登革热为乙类传染病,目前还未有有效的登革热疫苗可用。

  (一)病原体

  登革病毒是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家族成员之一,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编码3个结构蛋白(核衣壳(C)蛋白、前膜(PreM)蛋白、包膜(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NS5)。E蛋白介导病毒吸附、毒力、免疫原性和中和抗体诱导等功能,由3个不同的结构域(I、II、III)构成。E蛋白含有能引起大多数黄病毒科及黄病毒属交叉反应的保守性抗原表位,与细胞膜融合及E蛋白空间构象形成有关,参与异型登革病毒再次感染导致的严重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二)传染源

  1)病人:是主要传染源。病人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此时经蚊吸血后再叮人即可传播。

  2)隐性感染者:登革病毒感染者中90%属亚临床感染。

  3)动物宿主:在热带丛林型疫源地中,灵长类动物可以成为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染给人。已知13种伊蚊可传播本病,但在我国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近年来,国内外曾从自然界捕获的埃及伊蚊、白纹伊蚊、泰勒伊蚊和具叉伊蚊的卵、幼虫或雄蚊体内分离到登革病毒,证实存在经卵传播。实验感染还证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盾纹伊蚊组中的多种蚊虫均可经卵传递登革病毒。雄性白纹伊蚊感染登革病毒后可通过交配将病毒传给雌蚊,这些雌蚊又可将病毒传至下一代。现场和实验室证据表明,部分伊蚊具有交配传播和垂直传播的能力。

  (四)易感人群

  人群对任何一型登革病毒的初次感染均较敏感。初次爆发时,可使大量人群发病。初次感染后,对同型病毒有较稳固的免疫力,并可维持多年。但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力则只能维持2个月~1年。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感染1个型后还可能发生第2次或连续感染。第2次感染很可能引起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征合征。

  (五)诊断

  诊断原则:依据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进行临床诊断。确认需有病毒分离、PCR等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结果。

  诊断标准:

  1、流行病学资料:生活在流行地区或15天内去过或来自流行区,发病前5至9天曾有被蚊虫叮咬史。

  2、临床表现

  (1)突然起病,畏寒、发热(24-36小时内体温达39-40℃),体温突起骤降及双峰热为其特点。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

  (2)伴有较剧烈的头痛及肌肉、关节和骨骼等全身疼痛。

  (3)伴有面、颈、胸部潮红,结膜充血。

  (4)皮疹:于病程3至7日出现多样性皮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疱疹)、皮下出血点等,皮疹分布于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不脱屑,持续3至5天。热退后四肢(尤其小腿前侧)出现密集分布的针尖大小出血点为其皮疹的特点。

  (5)出血倾向(束臂试验阳性),可有牙龈出血、鼻衄、皮下出血、咯血、血尿、消化道及阴道出血等。

  (6)可有肝、脾及表浅淋巴结肿大等。

  (7)少数有脑炎脑病症状和体征。

  (8)多器官大量出血。

  (9)个别出现休克。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WBC)总数减少(低于4×/L),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PLT)减少(低于×/L)。

  (2)血红细胞容积(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

  (3)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多数增高,乳酸脱氢酶(LDH)或磷酸肌酸激酶(CK)部分升高。有些病人出现血钾降低。

  (4)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

  (5)从病人分泌物(血液、脑脊液、骨髓等)中分离出登革病毒、RT-PCR检测到DVRNA或检测到病毒抗原等病原学结果。

  (六)治疗

  治疗原则:早发现、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包括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及预防性治疗(预防出血、休克、感染等)。

  一般治疗及隔离: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在有防蚊设备的病室中隔离到完全退热为止。

  抗病毒治疗:在起病3-5天内(病毒血症期),可适当应用病毒唑等抗病毒药物。

  对症治疗:

  1、高热时用物理降温,慎用解热镇痛药以防止在G-6PD缺乏者中引起溶血。对于病毒血症严重的患者可短期使用小剂量糖皮质素,如强的松5mg每日3次口服。

  2、大量出汗、呕吐、腹泻而致脱水者,应及时补液。尽可能使用口服补液,不宜大量补液以防止出现脑炎样症状。

  3、出血倾向者,可采用一般止血药物如安络血、6-氨基已酸、止血敏、维生素K等。严重上消化道出血可口服凝血酶、雷尼替丁或静注洛赛克等。

  4、有肝脏或心肌损害时,可给予维生素C、肌苷、肝泰乐、甘利欣等药物治疗。

  5、脑炎样病例应及时快速注射甘露醇等脱水剂,每6小时一次;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也可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醣酐及速尿,与甘露醇交替使用。呼吸中枢受抑制者应使用人工呼吸机。

  6、白细胞低于3×/L时可使用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如低于2×/L可使用升白细胞药物。

  7、血小板低于20×/L时,建议输注血小板,预防大出血。

  8、有低钾血症者及时补钾。

  登革出血热的治疗: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儿童补液量按每日mL/kg计算,内含等量生理盐水与5%葡萄糖液。休克病例要快速输液以扩充血容量,并加用血浆或代血浆,但不宜输入全血,以免加重血液浓缩。可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中毒症状和改善休克。有DIC证据者按DIC治疗。

  (七)预防控制措施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登革热疫苗可利用,我国的疫苗研制工作开展尚少,主要的防治措施为传染源的管理,灭蚊防蚊,卫生宣传。避免登革病毒感染唯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驱避剂和防护衣,防止易感人群被带毒蚊虫叮咬。

来源:医学界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白癜风会诊启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objgw.com/jbtx/8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