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饮食治疗 > 亚甲炎的治疗
亚甲炎的治疗
1.亚甲炎有以下特点:
(1)颈部疼痛,有的很严重,疼得死去活来;有的疼痛轻微。往往先是一侧疼痛,然后转移到右侧。疼痛向耳朵放射,有的患者在吞咽唾沫时疼痛明显。
(2)自己一摸,甲状腺体积增大,摸了还有疼痛,感觉硬硬的一块。
(3)发热,体温有高有低。
(4)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心慌。
(5)血沉高;
(6)甲状腺超声,提示甲状腺内部有片状信号异常病变;
(7)甲状腺吸碘率明显降低。在临床中,根据以上的表现,基本可以确定诊断。以上检查的证据越多,疾病的诊断就越明确。
2.亚甲炎的治疗:
亚甲炎是一个自己会痊愈的疾病,但是它需要走过1-2个月的痛苦的过程(60%的患者挺过1-2周就感觉明显好转)。经过煎熬,自然恢复。也就是说,颈部疼痛和发烧会持续2-4周,然后自行恢复。
根据以上特点,疾病的治疗有三种方案可以选择。
(1)如果症状比较轻,患者可以挺过去,那么就什么药都不吃。一般挺过3-4周,疾病就进入好转期。
(2)如果疼痛加重难以忍受,影响生活或睡眠,或者发热难受,可以选择“解热止痛药物”,比如芬必得,或者扶他林(口服)。一般情况下,退烧药和止痛药往往是同一种药物。选用止痛退烧药物,是绝大多数(90%)患者的选择。
(3)如果疼痛实在难受,发烧持续不退,并且止痛退烧药物无效,那么可以考虑最后一条治疗方案: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强的松(又称为泼尼松),一般每天两次或三次,每次10mg;用药后,效果非常显著,发热和疼痛可在短期内明显好转。用药4-6天后,激素可逐渐减量,直到停用。一般情况下,每周减少5mg强的松剂量(比如,第一周每天总量为4片,第二周每天总量为3片,第三周每天总量为2片)。当每天服用药量小于10mg时,要每周减少1.25mg强的松剂量(也就是说,每周减少四分之一片药量,强的松每片药量为5mg)。整个调药过程需要在医生帮助下完成。
用激素治疗亚甲炎,可谓“杀鸡用牛刀”,效果很好,但存在较高的“疾病和疼痛复发”的风险。大多数患者,强的松减量后,甲状腺疼痛会再次出现,病情反复,病程延长。有的患者甚至疾病反复3-6个月还没有好。因此,建议患者尽量选择“止痛退烧药物治疗方案”为宜。对于已经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当激素减量症状复发时,可切换到“止痛退烧治疗方案”。
治疗的进展
SAT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早期治疗以减轻炎症反应及缓解疼痛为目的。轻症可用乙酰水杨酸(1~3g/d,分次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75~mg/d,分次口服)或COX-2抑制剂。
对于严重病例,如疼痛发热明显,或以上药物治疗无效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初始泼尼松20~40mg/d,维持1~2周,据症状、体征及ESR的变化缓慢减少剂量,总疗程不少于2~3个月。过快减量、过早停药可使病情反复,应注意避免。
对于甲状腺毒症明显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一般不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21]。值得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对快速缓解临床症状起到很好的疗效,但研究表明在预防或减少甲状腺功能减低方面与未使用激素治疗组对比无明显差异[22]。
近来有学者通过临床实验表明,SAT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高于健康人,抗氧化能力低下,糖皮质激素及NASID均能改善SAT患者的氧化应激状态,且前者效果更为显著[23];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消炎痛用于SAT的治疗又优于单一用药[24]。
近年新开展的治疗SAT方法是在甲状腺局部小剂量注射地塞米松[25]。方法:用一次性皮试针(1ml)抽取地塞米松5mg,选择甲状腺结节或明显肿大部位,行甲状腺单叶或双叶注射治疗,过程中注意避开血管。具体剂量为甲状腺Ⅰ度肿大者每次每叶注射地塞米松2.5mg,甲状腺Ⅱ度肿大及以上者每次每叶注射地塞米松4mg。每周注射2次,疗程结束标准为患者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该疗法既可快速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疗程,使肿大的甲状腺组织体积明显缩小,有助于促进甲状腺功能恢复,又可克服全身用药的缺陷,最大程度地避免激素使用的并发症[26],值得广泛推广。
(4)病程中,绝对需要多休息,避免劳累,放松心情。我有位患者,疾病已进入好转期。但因工作熬夜,疼痛复发,又多疼了1周。病程中还需要监测血沉的变化。对于心率快而有心慌的患者,可应用减慢心跳的药物来缓解症状。比如,倍他乐克每天2次,每次12.5mg;或者比索洛尔(康忻)每天一次,每次2.5mg。用药2-3周后,亚甲炎疾病自行恢复,这些药物也可以停用。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患者疾病不再复发。
3.亚甲炎的诊治进展:1.实验室检查进展
据实验室结果本病可分为3期,即甲状腺毒症期、甲减期和恢复期。
①甲状腺毒症期: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总甲状腺素(T4)升高,促甲状腺素(thyroidstimulatinghormone,TSH)降低,I摄取率减低(24h2%),这种T3、T4升高而I摄取率减低的现象称为"分离现象",具有特征性。此期血沉加快,可mm/h。
②甲减期:血清T3、T4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以下,TSH回升高于正常值,I摄取率逐渐恢复。
③恢复期:血清T3、T4、TSH和I摄取率恢复至正常[9,11]。
在甲状腺显像方面,其结果受炎症严重程度的影响很大,当病变严重累及双侧甲状腺时,可表现为颈部组织放射性本底增高明显,甲状腺显像模糊,轮廓不清,甚至不显像。当病变只累及甲状腺某一部位时,临床上可扪及边界不清的肿块,甲状腺显影可见肿块部位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Rao等[13]提出可通过测定唾液C反应蛋白(SalivaryC-ReactiveProtein)达到诊断和鉴别SAT的目的。它具有灵敏度高、无创、方便、快捷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今后推广应用。
2. B型超声多普勒仪检查进展
SAT的B超声像图特征可描述为:
1.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大,病变若累及腺体被膜,则病灶处被膜连续性被打断,与颈前肌群分界欠清。
2.甲状腺实质内出现弥漫性和局限性衰减的片状低回声,回声从外向内逐渐减低,有的患者甚至形成"假囊肿",即腺体内小片局部液化区;
在回声减低的甲状腺内出现单个或多个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形态多不规则,偶可见钙化;
CDFI检测显示正常甲状腺组织血流无变化,低回声区边缘血流信号稍增多。同时对甲状腺低回声区加压扫查时,表现为明显的压痛,此症状具有较高特异性,在其他甲状腺疾病中较为少见[14,15]。
随着技术的发展,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也逐渐运用到SAT的诊断中。其原理是不同组织间的弹性系数不同,在受到外力压迫后组织发生变形的程度就不同,而将受压前后回声信号的变化转化为实时彩色图,可反映出组织硬度的信息。这项技术早先被应用于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近来XiePing等[16]通过临床研究提出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于鉴别SAT和结节性甲状腺肿有统计学意义。
3.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
SAT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甲状腺体积多肿大,病变处甲状腺边缘模糊,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界限不清。腺体呈弥漫片状或结节状低密度区,CT值一般在45HU左右,密度低于骨骼肌,腺体边缘轮廓清晰。增强扫描呈轻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17]。周永等[18]在甲状腺增强扫描中观察到甲状腺"岛征"和浸润"过渡征",较具有特征性。
4. 细针穿刺活检及细胞病理学改变
甲状腺明显肿大或甲状腺出现结节时,可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该检查的特异性仅次于病理学检查,有经验的穿刺和细胞学检查其准确性可达95%,而在超声引导下对可疑区域的穿刺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19]。Mordes等[20]指出,SAT典型的细胞学特征表现为许多大的多核巨细胞,细胞核的数量可达上百个,染色质呈细颗粒状,胞质均一,富含颗粒;上皮组织细胞聚集形成的肉芽肿也是SAT的一个特征,也可鲜有甚至不出现。
结语SAT是一种好发于30~50岁中青年女性的颈部疾病,颈前肿块和甲状腺疼痛为其主要症状[27]。目前该病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密切关系。据SAT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及B型超声、CT,必要时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学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诊断,并可与其他甲状腺疾病鉴别[28]。目前治疗常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治疗也起到一定效果,而甲状腺局部小剂量注射地塞米松在今后的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案的提高与完善,越来越多的SAT患者将会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略)
“颈部疼痛、发烧、头痛、心悸”可能亚甲炎了!?
颈部(甲状腺)疼痛都是亚甲炎?
亚甲炎的诊断
声明:本站文章为转载仅作分享,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删除~
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etabolicManagementCenter,简称MMC)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牵头,中国医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疾病管理中心,通过践行“一个中心,一站式服务,一个标准”原则,实现以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为代表的代谢性疾病的规范诊治。
对代谢性疾病患者实行全人(血糖、血压、血脂、尿酸、脂肪肝、蛋白尿、眼底、血管等全面干预)、全过程(无病防发病,有病防并发症,有并发症防残防死)的标准化管理(统一检查检验仪器、统一干预标准、统一干预方法、统一控制目标),以期达到降低代谢性疾病及并发症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医院内分泌风湿科成立于年,是南阳市临床医学特色专科,医院第一家系统治疗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
主要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眼病、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及合并感染发热、妊娠糖尿病等;垂体疾病:如垂体瘤(矮小症、巨人症、溢乳、闭经)、垂体功能减退;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状腺肿瘤、甲减、甲状腺炎等;肾上腺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肿瘤等;继发性高血压;性腺病:如男女不孕症,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异常等;代谢紊乱:如肥胖症、高血脂、低钾血症、高尿酸血症、痛风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风湿免疫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血管炎、强直性脊柱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