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饮食治疗 >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二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二
毁誉从来不可听,
是非终久自分明。
一时轻信人言语,
自有明人话不平。
列位看官,学徒小放牛上台给各位请安!非常时期,愿诸位及家人都平平安安。
上回书,咱们说面对新冠疫情,就是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题,选哪个答案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意思是说,世间的事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做不到凡事都刀切豆腐两面光,所以不要贸然选择站哪队,也不要轻易下结论,武断地埋怨、苛责,要多体谅别人的难处。
这个说法得到了不少看官的认可。今天咱们再做几道选择题,看看列位是不是都走心了啊。
下列选择题,每道题都只有A和B两个选项,请各位结合当前形势认真审题,做出选择:
07.十万火急,能不能截留别人的口罩?
因为截留重庆、黄冈采购的口罩,大理被舆论谴责、行政问责,市委书记都被免了职。咱们还别笑话大理,其他地方也没好到哪去——
沈阳扣过青岛的口罩,青岛就要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云南蒙自扣下广西柳城的口罩,连连解释“扣的是三无产品”;
上海甚至派武警去山东日照押运回自己购买的套防护服。
那位看官说,这不成了笑话吗,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咱买几箱口罩,莫非还得请个镖局押送不成?还有王法没有啊?
王法肯定有。但中国人还爱讲个“事急从权”。
假如您所在的地方,医疗物资即将告罄,医护人员为了节省一件防护服连续8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明天就要头戴手拎兜、身披塑料袋冲进感染病房了。这时候恰好山下有一队镖车经过,哨探来报,车上隐约载的就是能救命的口罩和防护服。怎么办?
截下这支镖,就有不少人得救,其中就有自己的妻子儿女、骨肉亲朋,但肯定也有相对应的人,因为失了镖而挺不过这个冬天。
放过这支镖,就要眼睁睁看着身边的医生护士赤手空拳冲锋陷阵,就要眼睁睁地看着父老乡亲病榻缠绵魂飞魄散。
智取生辰纲没关系,那只败了赵家皇帝的兴致,断了贪官污吏的前程;可截留医疗物资就比较麻烦了,相当于断了他人的活路!
但是眼前就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该怎么选择呢?我可以把我的生死置之度外,但我不能把亲人儿女的生死也抛在一边啊!孟夫子不是也说: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生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避患的办法,什么不可以做呢?人人都知道舍生取义,不能把别人的救命口罩截留下来,但是只有贤良高尚的人,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住本心、坚守住底线啊!
所以,在考验人性的关头,你怂了、你软了、你妥协了、你沉沦了,并不是什么天塌下来的事儿,你只是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平庸、普通和不勇敢而已。
但你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占到了便宜,不要把自私、猥琐留给自己的余生。
毕竟,我们今天之所以努力活下来,是为了余生“好好地活”。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文天祥说,我们读圣贤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现在和将来,没有什么可惭愧的事情啊!
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截留下别人的救命口罩,将来良心真的会痛的。但你没了口罩,现在、马上、立即就会心痛。唉!
08.疫情当前,该抢发论文还是做科普?
这道题表面看是在问专家,其实值得拿来问问每一个人。
有人呼吁,专家们应该从论文堆里抬起头来,想一想如何用大家听得懂的语言,把最重要的信息告知大众,要讨论学术问题您回您学术圈去。后来连工信部都发文表示支持这种主张。
听着似乎有道理,但其实是不讲理。
首先,专家发论文的地方,就是人家学术圈的地盘。发在《大众电影》上那叫影评。
其次,专家发论文,跟给大众做科普,这俩事不挨着。您见哪个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给社区讲怎么造原子弹了?
第三,专家要是讲良心,抽空可以做做科普,但是人家专家还要搞科研,做科普肯定耽误正事儿!科普科普,科学普及。普及是啥意思?就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是谁的天职啊?媒体。
最重要的,发表论文能够挣“学术积分”、捞“圈里名气”、晋升职称;给大众科普和预警能有什么“好处”?除了被训诫、封口,还有被公众误解和断章取义的风险。你让专家们选哪个?
还有啊,作为一个专家,你不发论文整天做科普,别的专家蹭蹭蹭地发论文,很快你就不是专家了......
不仅是专家,我们整个社会都存在这种“合理报偿不足”的问题——有些事情做了明明对公共利益大有好处,但由于缺乏合理的报偿机制,你的付出不一定就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有时还可能赔上本钱、惹祸上身。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为公共利益出力了。
这就是“公地悲剧”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出活报剧。
不信您去查查,屠呦呦老奶奶至今还不是院士,八成就是因为她论文发的不够。
09.媒体报道,是唱赞歌还是唱挽歌?
每个人,爱唱什么歌,就唱什么歌,唱什么歌都有道理,只要不妨碍别人,别人就管不着。
但是媒体不行,媒体是社会公器,社会影响力太大,不管唱什么歌,都得考虑后果,考虑影响,考虑导向,考虑伦理,不能由着自己性子唱。而且,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自己说了也不算。
所以,媒体人时而饱含热泪歌颂梦想的伟大,时而咬牙切齿控诉现实的阴暗;时而悲喜交加地抒怀“啊多么痛的领悟”,时而破涕为笑地演绎“今天是个好日子”。就像汪峰歌中唱的:
多少人走着却困在原地
多少人活着却如同死去
多少人爱着却好似分离
多少人笑着却满含泪滴
这不就是“神经”了吗?
学徒我最爱的公号“Sir电影”,有篇文章中曾写道:
有两种方法书写苦难。
一种是为它打上传奇烙印,在这种语境中,苦难是控诉社会现实的利器。它的本质,是用疼痛去绑架观众的同情,赚取热泪。
另一种是拒绝煽情,因为任何过度的煽情都有可能成为表达真实的障碍,它相信无需添油加醋,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后者无疑是更高级的叙事。
这段话是有感某个电影而发的。但送给媒体,一点都不浪费。
其实无论是唱赞歌,还是唱挽歌,还不都是煽情?
煽情惯了,就习惯性地忽略掉了真实世界中那些难以启齿的细碎痛苦,和隐忍消磨这种痛苦的勇气。
难怪有些媒体不景气。不是我们不看报纸了,是报纸不“看”我们了。
10.驰援武汉,该不该自我宣传一下?
所有驰援武汉的,都是英雄!医护人员、物流司机、施工队伍......也包括殡仪馆的火化工。
但是问题来了——驰援武汉殡仪馆,能不能合影留念,能不能晒出照片,能不能请媒体来宣传一下?
从形势看是必须的;按道理讲是应该的;按规律说是可以的。但从人情论,有点别扭。
殡葬行业在中国确实有点特殊,不适宜高调行事,不少殡仪馆的火化工从不喝人家喜酒,连拜年都免了。这是出自尊重他人的一种职业自律。
因此,殡葬业从业者也很少有机会在人前展示他们正当的工作成果。您哪位听说过殡仪馆的年终工作总结满世界嚷嚷:“我们今年超额完成任务,多烧了多人;火化技术不断提升,烧得越来越透、越来越干净啦!明年我们一定要继续扩大产能,争取更好成绩......”
所以作家方方说,感谢他们的来援,但也很想说一句:不是所有的事,都适合大张旗鼓。不要吓唬我们好不好?
但驰援武汉不一样啊,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机会并不多,因为疫情造成殡仪馆人手紧张、需要外援的几率更是万中无一,很多人职业生涯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赶上,难道不让人家把这英勇而难忘的一刻记录下来吗?
大家都是为抗击疫情出力,同样抛家舍业、舍生忘死,凭什么你们可以留下脸上被口罩防护服勒出来的印痕,我就不能留下烟熏火燎汗水满脸的奋斗影像呢?
您看,有时候我们只赞美我们看着顺眼的。
11.逆行疫区,要不要剃个光头?
说书的我对病毒的认识仅限于小学三年级水平,也并不了解武汉那边的食宿条件,所以对于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该不该剃个光头,完全没法判断。
我请教过医生,医生说,剃了确实方便,不剃也没什么关系,看个人意愿。
这貌似是个非常个人的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倘若是个男医生,剃个光头可能没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