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低钾血症 > 饮食治疗 > 哪些中药含有毒性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
哪些中药含有毒性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及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https://wapyyk.39.net/bj/zonghe/89ac7.html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数千年来在经历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后,它终于在西医独霸天下的致密矩阵中,撕开了一个口子。
在今日的欧美,无人敢轻易将中医药拒之门外。带着神秘面纱的中医药,乘着世贸的东风走向了世界。这既是中国之喜,亦是世界之福。
然而人们对天然药物有一种盲目的认识,认为凡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人们眼中的中药是纯天然的,所以长久以来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有益无害,显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中药也不例外,中药的有毒无毒也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药毒性的认识,如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一日而遇七十毒。
《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就性和作用而言,认为毒是与中药治疗作用密切相关的特性,无药不偏,无药不毒。
偏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若偏性太过可导致偏盛,可损害人体阴阳平衡,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我们不但要继承古人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要继承对不良反应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中药不良反应事件,促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了质疑。
如曾经发生在比利时的减肥茶事件,被炒作为“中草药肾病”,因减肥茶中含马兜铃酸,长期服用导致肾损害甚至尿毒症。
日本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予以认可,后将此方纳入国家药典,此后日本出现了百万肝病患者长期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结果出现了间质性肺炎甚至死亡。
陆续传来某某中药被某某国家禁售的消息而上了人家的“问题中药黑名单”。
美国规定禁止出售96种中成药。
加拿大禁止含汞、砷、铅、砒霜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中成药。
英国禁用川乌、草乌、附子、马钱子、蜂房、蝉衣、金钱白花蛇、全蝎、蜈蚣。
德国禁止含马兜铃酸的专利药、马兜铃科的草药和提取物。
比利时禁用包括柴胡、石斛、龟板和穿山甲在内的87种饮片。
荷兰禁用天王补心丹和牛黄清心丸。
日本禁用朱砂和雄黄;韩国禁用大黄。
印度尼西亚禁用当归、川乌、丹参、灵脂、红花制成的胶囊。
马来西亚禁用附子、川乌、草乌、黄连、火麻仁、马钱子、延胡索、蟾酥、雄黄、麻黄、石榴皮、藜芦、龙葵。
从上述被禁的中药可以看出,这些大部分是现代概念的有毒中药。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无毒不成药。”
因此,我们需重视中药不良反应的现实。
二、合理利用中药的“毒性”
“毒药”并不总是有害的,适当利用“毒药”的某些特殊治疗作用,可避免其毒性反应而成为治病攻邪的良药。
《淮南子》曰:“物莫无所不用,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
《医法圆通》曰:“病之当服,附子、大黄、砒霜,皆是至宝;病之不当服,参、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众所周知,大毒莫过砒霜。针对砒霜毒性大,用量难以掌握,近代用科学方法对砒霜用药进行了改革,将其精制纯化为注射液,用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的肝癌,取得了较好疗效,且不会引起砷中毒。
从毒性中药中开发中药新资源不失为寻找先导化合物的另一条途径。
三、中药不良反应并非由其本身所致
自从认清中药也有毒副作用后,似乎一夜间,中药的毒性使人们“谈之色变”!
当某种美好的事物某一天出现了对人们自身有害的反应时,似乎人们习惯了远离或逃避它(就像三鹿牛奶中检出三聚氰胺后,很多人对其他牛奶也犹豫了,或者干脆改喝豆浆)。
在出现了中药的不良反应后就全面否定中药的安全有效,这不仅对中药本身不公平,也不符合哲学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况且,中药的不良反应绝大多数不是由其本身造成的,将“罪责”推给中药或将其一棒子打死,岂能不冤!因此,本文旨在为其辩护,以洗其冤,还之清白。
中医临证用药,最先强调的不是药物的有毒与否,而是辨证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对证。
现代医学的感冒在中医里分为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双黄连粉针剂,用于风热闭肺、湿热下利等热症,而禁用于风寒感冒、脾虚泄泻等虚寒症。
医院中,医生往往基于现代医学诊断指标用药,而忽视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医生在开处方时要辨证施治,并不能把因为医生没有辨明证侯所导致产生的不良反应归咎于中药。
四、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1)陈某,女,39岁,因产后受了风寒,浑身肌肉关节疼痛,怕风、怕冷,受风寒后病情加剧。
用附片煎服,一次20g。医嘱要求煎1h以上,但家属仅煎不到半小时即服,服药10min后,患者出现面部和四肢麻木,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后住院抢救。
(2)刘某,男,46岁,农民,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3年多,打听得知附子泡酒祛风湿止痛极好,就自行用1升三花酒浸泡g附子。
服此药酒mL,15分钟后,出现唇舌发麻,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呼吸缓慢等症状,医院急诊。
查体:面白、肤冷、无心跳,经抢救无效死亡。后检查所服的附子为未经炮制加工的生附子。
(3)李某,男,62岁,患腰腿痛10余年。经邻人介绍,投医于京郊一乡间医生。医诊后遂开处方一张,并称能愈病除根。
患者甚喜,当晚临睡前服药1剂,约2小时后即感心慌,继则心慌欲死,头痛如劈,出冷汗,手足发凉,言语困难,医院抢救脱险。
审其所服方药多为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品,且用量一般,唯麻黄用量超限,多达30g,遂诊为超量服用麻黄引起的中毒。
麻黄为辛温解表药,功能发汗、平喘、利尿,并无有毒记载,在规定剂量范围内(10g~15g)应用,引起中毒的病例少见。但本例用量超限2倍,结果引起了毒副反应。
(4)年遇一肝炎患者,经中药调治3月余,肝功已经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均已消失。后因咽痛,医生在原方中加入山豆根15g。
服药1周余,即出现全身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查肝功能仍然正常。
细审所服方药,并结合临床表现,发现与广豆根中毒的一般症状相同,遂将原方去山豆根继服,约1周后上述症状全部消失。后经鉴定,方中所用的山豆根确系广豆根。
(5)年北京市顺义县一农民患哮喘病,医生所开处方中有蟾酥1分,药店没有用分厘戥称取,而用一般戥子称取,结果蟾酥过量,患者服后仅2小时就口吐鲜血而亡。
从以上5个案例中,很容易找出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案例(1)煎煮方法不当;案例(2)自行使用偏方、单方或验方;案例(3)随意加大用量;案例(4)误用品种;案例(5)管理不善制度不严。
这些足以洗清中药本身的“不白之冤”!
当清楚地知道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时,还出现诸如“违反禁忌证原则”、“未中病即止”、“不合理的中西药并用”、“忽视中药炮制”……
难道还能够说“都是中药惹的祸”吗?
不能犯因噎废食的错误。与其提心吊胆,忧心忡忡,疑虑重重,还不如积极应对,依法严密炮制、注重辨证施治、确保合理配伍、讲究生产工艺、强化从原植物--饮片--制剂的全程监控,并向广大患者加大中药合理使用的科普宣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编后语
一般认为影响中药毒性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药物中毒,最关键的因素是用量。即使毒性最大的药物,只要控制用量,也不会发生中毒。
但对于所谓没有毒性的中药,如果用量大了,也会中毒。人参服用量过大造成中毒的,也时有发生。
是否中毒,与辨证是否准确有一定关系。比如附子,用于虚寒证不易中毒;如果用于热证,尤其是实热证,误用附子,哪怕量不大,也很容易出现中毒反应。
药物品种是否准确。如关木通代替川木通,长期使用造成肾功能损伤。
药物的质量因素也可能出现毒性。如桑寄生,如果寄生在没有毒的乔木上就没有毒性,如果寄生在有毒植物上就有毒性。
药物的炮制,如火候、制剂加入的辅料毒性、配伍涉及十八反十九畏等情况。
产地。如乌头在不同海拔的毒性不同。
药物的储存、保存不合理。如霉变、未避光造成有毒物质。
给药途径。如桔梗注射可能有毒。
中医治疗中药中毒,与西医治疗西药中毒的基本原则一样。
清除毒物。如口服中药的,则采用催吐、洗胃,或者用泻下的药尽快把它排出去。
如通过皮肤吸收,则马上冲洗皮肤。
如通过呼吸道中毒,应马上脱离现场。
减少吸收。马上喝些牛奶、豆浆或者鸡蛋清,一方面保护胃黏膜,一方面把毒物稀释。
已经吸收的要多喝水,利尿或是输液,以加速排泄。
中药的特效解毒药很少,一般用甘草、绿豆、金银花这些药煎汤服,都有一定作用。
本文摘自《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7卷第6期,作者/姜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